Welcome to Soka Gakkai Malaysia Creativ Group blog. Creativ Group originally is called Graphic Group. Feel free to drop by and check out out activities and updates. you can also leave comments or impression in this blog.

欢迎来到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创艺组的部落格。

至亲爱的队员:这里是一个共享的空间,有任何建议、牢骚、抗议、感谢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赞美的话,请在这里留下你的肺腑之言。
至非队员的SGM会友:路见不平,请拔刀相助。
至非SGM会友:想了解更多我们的幕后班底,,欢迎游览www.sgi.org 。任何疑问绝对欢迎。

Friday, September 7, 2007

藝術點滴

人生可以有几种境界


  • 第一是自然界 = 什么都不想,如动物一般,只是吃饱穿暖、享受生活

  • 第二是功利境界 = 要去做事、赚钱、成名(个人功利)、
    效忠国家,人民、建设社会等(群体功利)

  • 更高一种是道德境界 = 讲求个人品德修养

  •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 宗教,和审美的境界 = 领悟人性的、大自然和宇宙的伟大和无限,合为一体,它不但能提升人的道德,进而能解决人的烦恼,也解决了生死的问题。
李成琳:有一个法国人说:“如果一个人在18岁前没有去过卢浮宫,这辈子他都不会去了。”这朴素话语里的真理是:具有“赤子之心”的童年少年期是与艺术作品交流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艺术与孩子的天真、质朴、坦荡、和谐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孩子们拥有着纯粹的仿佛与生俱来的自我感受力。如果这个时期只有对分数的功利追逐,那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不只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文明社会的悲哀。

黄建华:的确如此。就拿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来说,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反应是,并非不想了解,只是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欣赏。对于很多人来说,接触艺术品的年龄都已经超过了20岁,即便是依据一些解说性的东西去理解作品,也绝对是一种失却纯粹感受的有距离的欣赏。这里有一个“语言体系”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重庆方言,彼此都能听懂,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一种语言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如果现在让一个广东人用地道的粤语来和我交谈,我肯定无法与之沟通,这是因为我完全不熟悉客家语言体系。书画也是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你必须走进传统书画作品,在多熟悉多了解中捕捉其笔墨间蕴涵的信息,并逐渐清晰其艺术语言,才可能形成欣赏的“沟通”渠道,并沉浸其间受到艺术熏陶。

中国书画特别强调人和艺的关系。所谓“练人练艺”,就是要求在创作中人和艺的双修;在书画的欣赏过程中,也时常出现因人废字、因人废画的现象。这说明中国书画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单纯的艺术,而被视为其做人的一部分。书画的修养正是理想的中国人所必备的条件。同样,也因具有中国书画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使中国人的创造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西方人重视“专家”,因其专才分析深入而至其“真”;中国人则推崇“通人”,因其通才融合贯通而至其“善”。

其实是殊途同归,“真”和“善”作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都是以“美”作为其最终的皈依。苏格拉底曾说:“人应该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这位先哲所说的更美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单纯追求物质的丰裕,是不可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美与和谐的。而精神的实现也并非我们的自然禀赋,赢得精神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传统文化艺术是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底蕴是浸润灵魂的明月清辉,是对美的寻找,是对善、爱、理想的追踪,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与精神指向。古人说:“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习之,人人尧舜。”但愿有更多的人从忙忙碌碌中抽身出来,以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现实的责任感,去开发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去开拓传统文化的价值领域,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让传统文化底蕴支撑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文明的社

摘自《生命的后花园》

No comments: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