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可以有几种境界
第一是自然界 = 什么都不想,如动物一般,只是吃饱穿暖、享受生活
第二是功利境界 = 要去做事、赚钱、成名(个人功利)、
效忠国家,人民、建设社会等(群体功利)
更高一种是道德境界 = 讲求个人品德修养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 宗教,和审美的境界 = 领悟人性的、大自然和宇宙的伟大和无限,合为一体,它不但能提升人的道德,进而能解决人的烦恼,也解决了生死的问题。
黄建华:的确如此。就拿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来说,很多年轻人的第一反应是,并非不想了解,只是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欣赏。对于很多人来说,接触艺术品的年龄都已经超过了20岁,即便是依据一些解说性的东西去理解作品,也绝对是一种失却纯粹感受的有距离的欣赏。这里有一个“语言体系”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重庆方言,彼此都能听懂,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这样一种语言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如果现在让一个广东人用地道的粤语来和我交谈,我肯定无法与之沟通,这是因为我完全不熟悉客家语言体系。书画也是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你必须走进传统书画作品,在多熟悉多了解中捕捉其笔墨间蕴涵的信息,并逐渐清晰其艺术语言,才可能形成欣赏的“沟通”渠道,并沉浸其间受到艺术熏陶。
中国书画特别强调人和艺的关系。所谓“练人练艺”,就是要求在创作中人和艺的双修;在书画的欣赏过程中,也时常出现因人废字、因人废画的现象。这说明中国书画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单纯的艺术,而被视为其做人的一部分。书画的修养正是理想的中国人所必备的条件。同样,也因具有中国书画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使中国人的创造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西方人重视“专家”,因其专才分析深入而至其“真”;中国人则推崇“通人”,因其通才融合贯通而至其“善”。
其实是殊途同归,“真”和“善”作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都是以“美”作为其最终的皈依。苏格拉底曾说:“人应该追求更美的生活,远过于生活本身。”这位先哲所说的更美的生活,应该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有与和谐。单纯追求物质的丰裕,是不可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美与和谐的。而精神的实现也并非我们的自然禀赋,赢得精神的过程实际上是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传统文化艺术是支撑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底蕴是浸润灵魂的明月清辉,是对美的寻找,是对善、爱、理想的追踪,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与精神指向。古人说:“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习之,人人尧舜。”但愿有更多的人从忙忙碌碌中抽身出来,以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现实的责任感,去开发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去开拓传统文化的价值领域,为我们自己,更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让传统文化底蕴支撑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文明的社
摘自《生命的后花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